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攀科研阶梯 植育人桃李
--访材料与食品学院副教授黄增芳

作者:校学生记者 李娇彬
查看:46   




  黄增芳,男,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博士学位,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有乳液聚合、复合纳米粒子、可控聚合及荧光聚合物等,主持完成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中山市科技项目2项及学校科研项目1项。近几年以以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十多篇,其中EI论文3篇,SCI论文7篇,2篇成为ESI高被引论文。
  “做科研工作时由最初的彷徨、艰难慢慢转变成如今发现科研的奇妙。这就类似于我们的人生经历,遇到坎坷要不断克服才能走出新高度。”提到科研工作,黄增芳老师的脸上一直洋溢着笑容,有着说不完的体会。
  中山是伟人故里,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的黄增芳表示自己素来向往中山市这个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的城市。他说,从2008年初来到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工作绝非无意的选择。从科研到育人,谈起在电子科大中山学院的故事,黄增芳老师娓娓道来……漫漫科研路 用心是关键高被引论文:“多想别人想不到、做不到的研究”
  黄增芳近日在高分子学科顶级级别杂志《PolymerChemistry》(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SC旗下著名杂志)发表两篇学术论文,并成为ESI高被引论文。据悉,所谓ESI,即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高被引论文”的含义是在国际上被引用次数非常多、能有借鉴功能的论文,而能成为ESI高被引论文一般只有1%的优秀论文。
  一篇ESI高被引论文是如何诞生的?黄增芳如是说:“看看国际上的文献做到了哪一步,他们有何不足,思考自己可以怎样填补,在做科研写论文时,多想别人想不到、做不到的研究。”
  一篇好的学术论文需要具备前沿、创新等特点。说起高被引论文,黄增芳笑言他往往会在研究前翻阅大量学术论文,从中提出自己具有创新性的想法,再通过一个个方案和一系列实验来完成研究,最后根据科研成果撰写论文。“别具匠心的创新通常是制胜的法宝。”黄增芳回答道。
  台阶式科研:“在以往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
  科研工作在常人看来是比较枯燥和乏味的,黄增芳说:“进行学术研究可以激发思维,丰富知识面和提高认知力,使人真正地成长。”
  在最初,黄增芳的研究范围无非是最简单的“乳液聚合”,但在不断努力和深入探索后,黄增芳涉及的研究领域逐步演变为纳米粒子、复合纳米粒子,最后研究起了聚合物荧光纳米粒子。
  《联合化学酶酯交换和RAFT聚合一锅法制备两性荧光共聚物:合成、自组装和细胞成像》这篇ESI高被引论文,也正是在黄增芳的不懈努力下诞生的。它的意义在于,通过一个步骤就把两个独立的化学反应完成,利用“酶催化”和“RAFT聚合”联合技术,做出了现在的聚合物荧光纳米粒子。
  这小小的一步反应,在化学研究领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正如黄增芳所说的,“从简单到复杂,是一个逐步延伸的过程。”
  当被问起下一个研究对象是什么时,黄增芳说,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深入研究是他惯来坚持的原则,走“台阶式”科研,不仅是对研究对象更深层次的了解,还是一种坚持到底的钻研精神。
  瓶颈时期:“信念最重要,要有信心做到最好”
  黄增芳老师在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也几经遇到挫折,不过依旧能从容不迫。他说,能静心、不慌乱,更容易找到迷惘的出口,信念最重要,要有信心做到最好。
  在查看文献资料时,黄增芳偶尔会进入“知易行难”的困境———脑海中有一个绝妙的想法,却碍于实验平台尚有欠缺的原因而无法进行实践。
  这使黄增芳感到艰难。除上课外,黄增芳把剩余的精力都放在了科研工作中。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黄增芳选择奔波各地,去寻找实验平台。为了更加方便记者理解他的意思,黄增芳将实验比作制造一辆电动车。“少了平台就好比少了组装零件的扳手。而我的任务,就是极尽所能寻找‘扳手’。”
  “当你想要把这些事情做好,你就会坚信:总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思路上遇到瓶颈时,黄增芳认为突破瓶颈的最佳方法就是需要多参考别人的优秀文献。若实在无法理解可以向同行请教,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多交流、多分享也是解决思维困境的好办法之一。
  “不断出现困难,不断克服困难”,面对将来可能会出现的困难险阻,黄增芳微笑道:会放宽心,认真对待。
  戚戚师生情 精心铸教育黄增芳:教学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在黄增芳眼里,教学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他坚持认为:要在完成高质量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开展科研工作。
  黄增芳表示,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用钻研来的知识教授学生,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而且将自己科研得来的知识用于课堂教学,自己讲起来更生动,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黄增芳笑着说。
  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黄增芳也不例外。
  课堂45分钟是师生对话的主要场所,要抓住这期间,观察学生的神情,在疑难点处多加解释。利用教学设备多为学生示范,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互动环节,让学生更全面接受———这就是黄增芳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这方面,黄增芳坚持公平对待所有学生,基于学生的自控力和接受能力不一,黄增芳认为即便多讲解几遍也是愿意的,他希望所有学生都能学习到这些知识。
  不仅在课堂上,黄增芳还在备课时做足了准备,如何组织易懂的语言,该用怎样的语速,怎样表达才吸引学生,这一切都需要字字斟酌。
  尽管黄增芳老师没有说出口,但他为学生所付出的,无一不浸透着“耐心”二字。学生交给他的每一篇毕业论文,黄增芳都需要改5到6遍,学生上交的每一份作业,黄增芳都细心地写评语……末了他满意地告诉我们,他的学生们都很棒!
  学生:黄老师有学者风范2012级材料化学专业的李树华这样说道:黄老师上课都是一直带微笑的,讲课也是非常认真,在讲课时都会用具体的例子讲解理论知识:讲分子链运动时,会比喻成蚯蚓的运动;用塑料瓶来讲解高分子聚合物的性能和应用,使抽象的理论变成具体的实物。
  在2012级应用化学专业的潘朝杰眼里,黄增芳老师幽默却不失条理。潘朝杰同记者提到,他曾无意中看到老师电脑的文件夹里面有很多论文发表的相关文件,例如乳液聚合法制备纳米SiO2等。对此,他觉得拥有这样一位专注于科研的老师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黄增芳经常和学生交流,非常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他还推荐潘朝杰及其他同学到市环境监测站实习,让他们补充了很多课外的知识。他们一致认为,黄老师的教学认真、备课精心,是一位优秀的良师。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1189次访问,全刊已有3188595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