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智能系统及应用科研团队负责人周文辉" />
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丰硕成果背后的"尖兵"
--访智能系统及应用科研团队负责人周文辉

作者:校学生记者 黄伊滢 赖梓靖 杨伟娜
查看:37   










  近年来,学校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似春天的景致那般百花齐放。从2013年起,单机电工程学院科技创新团队———智能系统及应用科研团队,就新增立项项目40余项、发表论文41篇、发明专利7件、实用新型专利9件、软件著作权6项。
  起初,机电工程学院科技创新团队是与计算机学院科技创新团队一起组建的,只有10位队员,而且教师职称相对较低,科研能力薄弱。“因为起步较早且科研能力提升得相对较快,机电工程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在控制学科领域发展势头较快,并且在这几年的科技创新研究中,团队力量不断壮大,教师能力、职称和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团队负责人周文辉副教授说。团队初长成周文辉于2006年投身科研工作中,这一干就是十年。“我坚持做科研工作的动力就是学校的引导、自身的发展需要和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这与我当初搞科研的初衷是一样的。”
  说起建设团队做科研的初衷,周文辉表示,“只有一个人去完成一件事是很难得以快速成长和积累,我认为这是做科研的规律。并且团队成员间相互支持,可以让每个老师获得一个成长的空间。”
  2013年,周文辉联合机电学院和计算机学院的教师一起组建了一支科技创新团队———智能系统及应用科研团队,成立时共有11名成员,但是在近几年的建设中,此团队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我校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团队教师有周文辉、邓春健、邹昆、彭芳、刘金华、吕燚、黎萍、杨亮、黎冬媛、朱春媚、宋喜佳。
  十年时间,周文辉带着许多有心投身科技创新的教师、学生研究过许多项目,他也数不出清自己到底带过多少支队伍。“我们团队的人员大致是固定的,教师是固定的,只是会不断有新成员加入,也不断有学生毕业离开,可以说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其团队除了包括教师之外,还包括了研究生和本科生。团队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把不同的老师分在不同的小组里面,团队里还有研究生和本科生一起组成不同的课题组。一般是三到五个本科生与一到两个研究生共同研究一个项目,其内部会分工明确。
  在2013年就已经加入智能系统及应用科研团队的刘金华老师认为,科研是条不好走的路,但坚持下去可以收获很多。“第一,专业发展眼光会看得更远;第二,对个人发展有好处,可以接触到更多新鲜的东西;第三,对企业的生产、工业的发展会更加了解。”科学合理化经营团队作为团队领头人,周文辉老师担任着掌控全局的角色,例如团队的发展的总体规划,团队的定位,战略性的安排,团队、实验室、人员的建设等等。队员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断被提出,也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而周文辉对于团队的指导方法一般是先让队员相互讨论,在适当的时候才会出言指导,把握研究大方向。虽然这个过程基本都是学生在讲述,但团队的指导老师亦不可小觑。因为研究项目主要是老师把握大方向———研究的方向是领域内比较前沿、急需的东西,既考虑服务于社会,也要考虑学科的发展,这样才能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能力。
  机电工程学院科技创新团队每两周会举行一次实验室例会,进行项目研究进展总体汇报,不同的小组项目都会放在一起讨论。记者有幸参与了他们这次的例会,直观地看到了团队的真实情况。此例会并非绝大多数人所想的那样严肃生硬,而是气氛轻松,笑声不断。
  从例会就可以看出团队的合作是否默契,这对队员的要求非常高。周文辉告诉我们,他挑选队员时一开始是采用大浪淘沙的方式:在平时上课的时候,物色相对有潜力的学生。除此之外,就是团队科研实验室有一定的吸引力,也会有不少同学慕名而来,而在这艰苦的科研道路也会有人不断退出,坚持留下来,很多都能成为学生团队中的精英。“此外,我们会让3人组成一个小组,小组长是各位指导老师谨慎挑选出了,所以就算有组员退出,这个科研项目也可以顺利进行下去。”周文辉分析道。有风有雨有彩虹在建设和完善机电工程学院科技创新团队中,可谓是困难重重。虽然学校提供了实验室和一定的资金,但这对正在飞速发展的科技创新团队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对于研究资金不足,周文辉和他的团队努力地去争取校外的资金,“我们团队进行科研项目的主要经费来源并非是学校,到目前为止,用于建设科研团队的资金五分之一是学校给予的,五分之四是来自纵向和横向———纵向是指政府的支持,横向是企业的支持,而大多来自于联合地方企业一起争取政府的纵向经费支持,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地方产业的发展。”
  对于该团队,刘金华老师则说,因为学校资源不及重点高校的资源那么丰富,每一点资源都要自己去积累,所以特别不易。近一年来,团队针对学校“电气工程”学科发展的需要,提了“智能电网”研发方向。现在智能电网研究团队处于刚起步的状态,在这搭建平台的途中,需要更多的资金去投入。
  除了资金上的问题,周文辉认为团队发展遇到的最大的瓶颈是人员的问题,团队研究生数量偏少,相同的研究方向教师的人数也偏少。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解决方法是,在学校大的战略规划层面上,多引进这些方面的人才,吸引新来的老师加入科研团队。在智能电网研究方向,新加入的老师有机电学院的吴佳楠老师和余翼老师。在日前公示的2016年度中山市社会公益科技研究项目中,吴佳楠老师主持的科研项目获得市科技局立项支持。这再一次体现了在科研团队的大家庭中,青年教师可以获得快速发展的优良环境和获得更多的成长机会。”
  阳光总在风雨后,虽然团队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在克服了这些困难后,他们越挫越勇,发展了自身、壮大了团队。“做科研以来,我觉得很成功的一点是,团队的年轻老师的快速成长,晋升了职称,例如:正教授、副教授、攻读博士学位等,整个团队的气氛很好,大家相互支持,快速成长。从成立之初,只有个别几个老师才是副教授,到两三年后,团队的老师里有六位晋升为副教授,一位正教授,四位老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周文辉自豪地介绍道。
  现今,机电工程学院科技创新团队的发展蒸蒸日上,在其三个发展平台———工业机器人、机器视觉以及智能电网上不停地取得进展。现在以及以后的主要发展方向都会放在智能制造以及智能电网这两个领域。“因为这两个都是目前比较前沿的领域,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周文辉说。
  在科研氛围越来越浓的大环境下,机电工程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将积极进取,据周文辉介绍,今后其团队的发展目标有两个,分为短期和长期。短期之内是把第二个平台———智能电网建好;长期是希望团队继续往前走。为了推进其团队在科研方面达到更高的高度,他们将会关注科技创新一流的研究方向,并且注重内部培养,提升人才素质,同时也希望有新进的高层次人才加入团队或者前来交流。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1199次访问,全刊已有3188951次访问